return
Lin Guan-Ming Solo Exhibition
《再見》林冠名 個展
Artist talk record 座談記實 |
與談人:陳永賢(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專任教授)× 林冠名(藝術家) |
林冠名 《永恆清晰的模糊》2019, HD錄像、彩色、無聲, 5'30" (循環播放); 微噴輸出, 123.2×180.4cm, 圖:藝術家提供
林:大家在作品裡面所看到的,其實就是它日常看起來光線變化的一個過程.但他其實是把我在海邊拍攝的影像放大八倍的樣子的一個影像,也就是說,透過這意的放大它其實,看起來變得只是一個模糊的光影變化,然後,我去對應一個我們對於看清事情的這種感受,去重新處理這個影像,也就是我們現在都追求畫質這件事情,我們現在其實在一個環境裡面,比如說去買相機也好,攝影機也好,我們都很care所謂這個quality,是幾千萬畫素,那商品也就是一個推陳出新,每年都會有高畫素的內容出來,也不知道是高到哪裡去,如果他每年都可以這麼越來越高那,想見十年後,這個影像不知道到底是可以高到哪去,而且有時候我對這種東西有種質疑,我們肉眼到底可以看到這麼細嗎?我們肉眼現在看8K影像當然好像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,可是對照到4K的影像,其實好像沒有落差太大,有時候這種東西是不是反而也是挑戰我們肉眼的極限,到底我們肉眼的極限是什麼,可以分辨出以後8K或者是16K的影像這件事情,也就是用這樣去思考所謂清楚跟模糊。這件作品反向操作,我把我一個既定的也還蠻高畫素相機所拍攝的海邊的影像,但我還是刻意把它放大八倍大,這個八倍大它其實還是模糊的,也就是說,縱然我是用一個非常高畫素的相機去拍攝,可是它還是模糊的,這個模糊背後對我來講,有另外一個思考,好像模糊本身它反而是最清楚的東西,也就是說模糊它本身可能最不受所謂清楚這件事的影響,模糊它不會因為清楚然後讓你看起來更清楚,模糊也不會因為影像quality不好看起來就,但他本來就是模糊的,對我來講這個影像變成只存在了好像光影變化這件事情,然後它可以更自由的或者是說更拋開所謂quality這件事情,去感受這個影像。
陳:我們看影像的時候,比如說動態影像,過去我們會從720、1080到現在2K、4K未來的12K等等,我們追求這種quality的時候,反而忽略了過去數位時代前身的類比時代,類比時代根本不會有這種技術打擾視覺觀看的K數或是影像品質,那這種K數或影像品質或是發展成的模糊或清晰,都是一種人類的觀看,但觀看也是貫串林冠名創作上一致的創作脈絡,不管是清晰模糊、遮色片、燈光的閃爍、或者時間的技術、這種閃爍的畫面,實際上都是一種觀看,這種觀看到後面呢,他有一點點提出一些質疑,為什麼一定要那麼清楚?人的肉眼到底可以是分辨清楚?還是讓它永遠放大的數字後的模糊讓它永久存在?那永久存在也是一種時間感,這種時間感也是貫串冠名在創作上的一貫的脈絡,那對於那種永久的模糊、存在感的這種時間性,我們再看到左邊這件作品也是一樣,你會看到,畫面當中,有個小小的白點,這小小白點就是所謂的月亮,你知道這黑夜的天空所籠罩之下襯托出來的是一個,人類對月球的一種渴望,這種黑到底是什麼的黑?是黑夜的黑還是比黑色還要深的黑等等之類的,那作品重點不是在對視覺表現上的刺激,而是一個內在的思考,那這個內在的思考我們透過冠名理念的表達來,講講這件作品。
陳:我們看影像的時候,比如說動態影像,過去我們會從720、1080到現在2K、4K未來的12K等等,我們追求這種quality的時候,反而忽略了過去數位時代前身的類比時代,類比時代根本不會有這種技術打擾視覺觀看的K數或是影像品質,那這種K數或影像品質或是發展成的模糊或清晰,都是一種人類的觀看,但觀看也是貫串林冠名創作上一致的創作脈絡,不管是清晰模糊、遮色片、燈光的閃爍、或者時間的技術、這種閃爍的畫面,實際上都是一種觀看,這種觀看到後面呢,他有一點點提出一些質疑,為什麼一定要那麼清楚?人的肉眼到底可以是分辨清楚?還是讓它永遠放大的數字後的模糊讓它永久存在?那永久存在也是一種時間感,這種時間感也是貫串冠名在創作上的一貫的脈絡,那對於那種永久的模糊、存在感的這種時間性,我們再看到左邊這件作品也是一樣,你會看到,畫面當中,有個小小的白點,這小小白點就是所謂的月亮,你知道這黑夜的天空所籠罩之下襯托出來的是一個,人類對月球的一種渴望,這種黑到底是什麼的黑?是黑夜的黑還是比黑色還要深的黑等等之類的,那作品重點不是在對視覺表現上的刺激,而是一個內在的思考,那這個內在的思考我們透過冠名理念的表達來,講講這件作品。
林冠名 《以黑色像素填滿的夜晚》2019, 微噴輸出, 142.1×213.4×3.5cm, 圖:藝術家提供
林:這件作品就是今年中秋節拍的,那時候其實,自己用一個望遠鏡頭去拍月亮,那拍這月亮當然會覺得很有趣的是,當然這個月亮跟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不太一樣,我們肉眼其實看不太到月亮上面本身的肌理,那透過望遠鏡頭我們好像能看到一些東西,但那個東西就是跟我們真實看到的月亮又不太一樣,那當然也不是到說很厲害的望遠鏡頭所以可以把月亮拍得很近,所以基本上畫面周圍還是有把周圍的環境拍進去,但那時候想要得到一個就是,我想要去處理這個月亮,但是這個月亮要怎麼讓我感覺更像影像中的月亮,所以我就是意識到我乾脆用photoshop把干擾的樹影、建築燈光的部分,都把他用photoshop塗黑掉,那因為這個塗黑就是說,我這件作品叫做〈以黑色像素填滿的夜晚〉,所以變成這個黑其實是一個在電腦裡看真的很黑的黑,對我來說這個很黑的黑就是既真實也不真實,又把一個月亮貼上去,黑色這件事情,純色這件事情,單就看這純色我們無法賦予他什麼意義,當我把他跟月亮掛上邊,這個黑色就變成一個晚上的意象,所以這個黑色另一個象徵意思是一個夜晚的感覺,但這個夜晚的月亮跟我們真實用眼看到的月亮又不太一樣,所以藉由這個微妙的感受,我們在影像上看到月亮的這種感受,跟我們真實看到月亮的感受,我還是刻意(在影像上)還是把它(月亮)處理得非常小,好像我們面對這個影像,但影像的月亮的感受跟我們在當下晚上看月亮的距離感是貼近的,這個貼近的過程,因為這個黑不夠真實,所以讓月亮看起來跟所謂真實有點遙遠的距離,所以把月亮的感覺用這個影像去呈現出來。
陳:在整個展場裡面,這件作品放的位子非常的好,黑是無底洞的黑,或是恐懼的黑,在這個畫面裡面是一個像素堆疊的,也就是說,我們在處理影格的時候,另外一個部分,平面的我們會去處理像素,那像素到底是什麼,到底是誰規定的?像素是時間的堆積還是色彩的堆積,還是你因為平面影像需要這個像素的影格,那基本上放大之後還是一格一格的,縮小之後變成一整片,那這種影格的方式就是一個時間堆砌而成的,那經過剛剛的陳述之後大家看這件作品就更加的有感了。事實上還有一件作品很重要,就是我們入口處有一張邀請卡,照章邀請卡呼應的作品是一張非常抽象的時間感。那他把這個展覽定調叫做再見,再見是再次相見,還是見到之後不再相見,那這很多語意上的問題,這件作品留了一個空白處,就是外面我們畫廊進來的第一件作品的影像,我們來問一下觀眾,第一次看到作品,有什麼感覺。
陳:在整個展場裡面,這件作品放的位子非常的好,黑是無底洞的黑,或是恐懼的黑,在這個畫面裡面是一個像素堆疊的,也就是說,我們在處理影格的時候,另外一個部分,平面的我們會去處理像素,那像素到底是什麼,到底是誰規定的?像素是時間的堆積還是色彩的堆積,還是你因為平面影像需要這個像素的影格,那基本上放大之後還是一格一格的,縮小之後變成一整片,那這種影格的方式就是一個時間堆砌而成的,那經過剛剛的陳述之後大家看這件作品就更加的有感了。事實上還有一件作品很重要,就是我們入口處有一張邀請卡,照章邀請卡呼應的作品是一張非常抽象的時間感。那他把這個展覽定調叫做再見,再見是再次相見,還是見到之後不再相見,那這很多語意上的問題,這件作品留了一個空白處,就是外面我們畫廊進來的第一件作品的影像,我們來問一下觀眾,第一次看到作品,有什麼感覺。
林冠名 《覓食》2019, 紙本印刷, 15×21cm; 《漣漪》2019, 微噴輸出, 39.4×56cm, 圖:藝術家提供
觀眾:酷卡跟作品可以拼上去,這個過程蠻好玩的,
陳:這件作品實際上是一個拼貼的概念,拼貼時間性、空間性,這次展覽做得很用心,邀請卡就是一件作品,邀請卡對照作品的空白處,就讓他的時間空間完整起來,不僅是上面的畫面,還把觀眾的回應串連起來,
林:其實這件作品也是蠻有趣的作品,因為展覽都要宣傳,宣傳都需要一個作品圖片,那時候就突然想玩這個東西,宣傳的手法就是,我們看到這個作品圖在宣傳上,就會下意識覺得來到展場就會看到這件作品,我那時候就設定一個想法,這個宣傳本身其實引你進來但你不會看到這件作品。對我來講,好像宣傳本身也並不是那麼重要,因為影像這件事情實在是太氾濫了,有些人可能也不會想特別了解宣傳上的影像是什麼,也就是說,你就算今天來這邊沒有看到這個東西,你也不會特別去懷疑,也就是這樣的思考做了這件作品。所以我為了這個展覽,找了我要宣傳的影像,這個影像對我來講是另外一個時間的問題,就是說,它也是有時效性,這個展覽過後,這個宣傳的東西就是沒了,所以等於想讓這個東西,如何成為一個它也可以被成立的思考,所以從一張既有的照片裡面去一比一裁切,畫廊這邊需要多大的image,我去裁切那個大小給他,我為了裁切這個影像去找了很多張照片,希望畫廊現場這邊看到的image影像跟DM的image影像,是一體的,但又可以同時呈現不同的內容,就是說裁切的過程,隔開了兩個內容,後來決定用我在河邊拍攝的鴨子在河邊覓食的影像,我覺得有趣的是剛好兩隻一公一母的鴨子在覓食,覓食這件事對鴨子而言是的自然而必要舉動,宣傳這件事也是一個展覽必要的舉動,所以被覓食的影像去除之後的影像就直接交給輸出廠去輸出。剩下的影像就是因為覓食的動作所產生的水面漣漪的畫面,它就變成一個很單純的漣漪。我覺得這個意象的連結對我來說也很有趣是,剩下的漣漪影像他是因什麼而產生漣漪,所以在這空白的地方變成另外一個想像空間,如果你沒有拿到DM你可能直接看這個空白影像只會看到漣漪,但這漣漪中間的主體到底是什麼,就是可以讓觀眾中進入一個想像。重點是,回到對應於DM的內容,另外一個思考是,看到兩個完整的影像,這個漣漪好像就是唯一連結這兩個影像的很有趣的連結。
陳:這件作品會讓我想到瑪格麗特《這不是一根煙斗》'La Trahison des Images',畫面上就畫一隻煙斗,名字上寫這不是一根菸斗,這個辯證關係,討論一個存在,東西的存在、時間的存在、意象的存在,我想到1960年代的觀念藝術家(Joseph Kosuth),他的作品名稱叫《三張椅子》'One and Three Chairs',一張是真的椅子,一張是攝影拍下的椅子,一張是空白的椅子,你自己去填補你腦筋裡想像的椅子的概念,在這邊冠名把湖水的水,水面的這個東西,不知道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把他過去曾經拍的影像抽取出來,當作展覽的一部分,雖然說表面上是一種抽取出來做宣傳品,但事實上是一個觀念性很強的作品,觀念為主形式為輔的創作的關係,大家拿到邀請卡受邀進來之後,看不到這件作品,看不到鴨子,你變成要去搜尋,這個東西到底在哪裡。那他在處理什麼?觀眾的觀看,他本身作為一個創作者在處理所謂數位時代影像的觀看、影像的觀看之後呢,觀眾的觀看到底是什麼?所以他留了一些伏筆給大家去想像,所以整個空間的調性、空間場域的分佈、動線、作品前後呼應關係,在這次展覽當中非常的成功,那我們今天也看到冠名在過去從一開始怎麼樣走入創作這條路徑,乃至於他發現了什麼,他持續的在做創造了什麼,有一些不同的面相可能跟錄像為主、寫實為主的錄像創作的路徑不太一樣,我們通常會依附在一個具體的形象之下去猜測、想像這個敘事本體的主軸的意義,冠名的作品呢,他的脈絡好像不是這個樣子,好像有一些哲學性的思考,所以很好奇冠名平常都在讀什麼書。
林:都有。
陳:最近看的一本書是?
林:昨天才買的克里希那穆提(J. Krishnamurti),一個印度的思想家。
陳:怎麼會去選擇看思想性的這個?
林:在書店翻到喜歡讀,因為我對資訊類的東西比較沒有那麼有興趣,因為資訊類的東西就是理解這樣就可以,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不只是在討論資訊這件事情,比如說一種討論社會規範倫理、有因果關係很清楚的這些事情。
陳:你平常會寫一些文章或是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寫成文字敘事嗎?
林:沒有特別,都還是比較用影像。
陳:用影像做紀錄存檔再去思考影像可以做的事情,冠名所講述的每一件作品,他都不會依照畫面直敘的印象告訴你,他通常會講他的感受性。他會用另一個語境、角度告訴你這件事情,有一天我到山中的湖泊,竟然有人在游泳;有一天有一個水塘有一隻剛死掉的魚與一隻剛出生的魚相遇;有一天看到有人在海邊打高爾夫球;有一天我看到漁網飄在空中我想要看看它還在海中的樣子,他把他個人的情緒反轉映射在創作當中,這是他很不一樣的地方,他也會把比較科技性的思想概念帶到作品中,例如時間的影格,時間的算法、時間的時序的推展到底是機械的還是心理作用的時間,把遮色片的色彩的概念置放在畫面當中,而且是一秒一個影格,持續放幾萬張遮色片來告訴你他的感受,把影像尤其是海水詩意式的影像格放大到八倍大,讓你重新觀看,這到底是什麼,把這個黑把他加入黑的像素,把真跟後面空的像素放進去,讓你重新觀看一個黑夜中的自然,彷彿我們看到不同以往的表現方式。
陳:你比較屬於用比較感性的眼睛去觀看大家不注意到的視角、影像,你怎麼去看待機械之眼和感性之眼這兩個怎麼樣對照,你內在觀看的時間是什麼?遮色片可以用電腦製入光,相對之下,你又用感性的文字去做對照所以,你怎麼看機械之眼?
陳:這件作品實際上是一個拼貼的概念,拼貼時間性、空間性,這次展覽做得很用心,邀請卡就是一件作品,邀請卡對照作品的空白處,就讓他的時間空間完整起來,不僅是上面的畫面,還把觀眾的回應串連起來,
林:其實這件作品也是蠻有趣的作品,因為展覽都要宣傳,宣傳都需要一個作品圖片,那時候就突然想玩這個東西,宣傳的手法就是,我們看到這個作品圖在宣傳上,就會下意識覺得來到展場就會看到這件作品,我那時候就設定一個想法,這個宣傳本身其實引你進來但你不會看到這件作品。對我來講,好像宣傳本身也並不是那麼重要,因為影像這件事情實在是太氾濫了,有些人可能也不會想特別了解宣傳上的影像是什麼,也就是說,你就算今天來這邊沒有看到這個東西,你也不會特別去懷疑,也就是這樣的思考做了這件作品。所以我為了這個展覽,找了我要宣傳的影像,這個影像對我來講是另外一個時間的問題,就是說,它也是有時效性,這個展覽過後,這個宣傳的東西就是沒了,所以等於想讓這個東西,如何成為一個它也可以被成立的思考,所以從一張既有的照片裡面去一比一裁切,畫廊這邊需要多大的image,我去裁切那個大小給他,我為了裁切這個影像去找了很多張照片,希望畫廊現場這邊看到的image影像跟DM的image影像,是一體的,但又可以同時呈現不同的內容,就是說裁切的過程,隔開了兩個內容,後來決定用我在河邊拍攝的鴨子在河邊覓食的影像,我覺得有趣的是剛好兩隻一公一母的鴨子在覓食,覓食這件事對鴨子而言是的自然而必要舉動,宣傳這件事也是一個展覽必要的舉動,所以被覓食的影像去除之後的影像就直接交給輸出廠去輸出。剩下的影像就是因為覓食的動作所產生的水面漣漪的畫面,它就變成一個很單純的漣漪。我覺得這個意象的連結對我來說也很有趣是,剩下的漣漪影像他是因什麼而產生漣漪,所以在這空白的地方變成另外一個想像空間,如果你沒有拿到DM你可能直接看這個空白影像只會看到漣漪,但這漣漪中間的主體到底是什麼,就是可以讓觀眾中進入一個想像。重點是,回到對應於DM的內容,另外一個思考是,看到兩個完整的影像,這個漣漪好像就是唯一連結這兩個影像的很有趣的連結。
陳:這件作品會讓我想到瑪格麗特《這不是一根煙斗》'La Trahison des Images',畫面上就畫一隻煙斗,名字上寫這不是一根菸斗,這個辯證關係,討論一個存在,東西的存在、時間的存在、意象的存在,我想到1960年代的觀念藝術家(Joseph Kosuth),他的作品名稱叫《三張椅子》'One and Three Chairs',一張是真的椅子,一張是攝影拍下的椅子,一張是空白的椅子,你自己去填補你腦筋裡想像的椅子的概念,在這邊冠名把湖水的水,水面的這個東西,不知道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把他過去曾經拍的影像抽取出來,當作展覽的一部分,雖然說表面上是一種抽取出來做宣傳品,但事實上是一個觀念性很強的作品,觀念為主形式為輔的創作的關係,大家拿到邀請卡受邀進來之後,看不到這件作品,看不到鴨子,你變成要去搜尋,這個東西到底在哪裡。那他在處理什麼?觀眾的觀看,他本身作為一個創作者在處理所謂數位時代影像的觀看、影像的觀看之後呢,觀眾的觀看到底是什麼?所以他留了一些伏筆給大家去想像,所以整個空間的調性、空間場域的分佈、動線、作品前後呼應關係,在這次展覽當中非常的成功,那我們今天也看到冠名在過去從一開始怎麼樣走入創作這條路徑,乃至於他發現了什麼,他持續的在做創造了什麼,有一些不同的面相可能跟錄像為主、寫實為主的錄像創作的路徑不太一樣,我們通常會依附在一個具體的形象之下去猜測、想像這個敘事本體的主軸的意義,冠名的作品呢,他的脈絡好像不是這個樣子,好像有一些哲學性的思考,所以很好奇冠名平常都在讀什麼書。
林:都有。
陳:最近看的一本書是?
林:昨天才買的克里希那穆提(J. Krishnamurti),一個印度的思想家。
陳:怎麼會去選擇看思想性的這個?
林:在書店翻到喜歡讀,因為我對資訊類的東西比較沒有那麼有興趣,因為資訊類的東西就是理解這樣就可以,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不只是在討論資訊這件事情,比如說一種討論社會規範倫理、有因果關係很清楚的這些事情。
陳:你平常會寫一些文章或是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寫成文字敘事嗎?
林:沒有特別,都還是比較用影像。
陳:用影像做紀錄存檔再去思考影像可以做的事情,冠名所講述的每一件作品,他都不會依照畫面直敘的印象告訴你,他通常會講他的感受性。他會用另一個語境、角度告訴你這件事情,有一天我到山中的湖泊,竟然有人在游泳;有一天有一個水塘有一隻剛死掉的魚與一隻剛出生的魚相遇;有一天看到有人在海邊打高爾夫球;有一天我看到漁網飄在空中我想要看看它還在海中的樣子,他把他個人的情緒反轉映射在創作當中,這是他很不一樣的地方,他也會把比較科技性的思想概念帶到作品中,例如時間的影格,時間的算法、時間的時序的推展到底是機械的還是心理作用的時間,把遮色片的色彩的概念置放在畫面當中,而且是一秒一個影格,持續放幾萬張遮色片來告訴你他的感受,把影像尤其是海水詩意式的影像格放大到八倍大,讓你重新觀看,這到底是什麼,把這個黑把他加入黑的像素,把真跟後面空的像素放進去,讓你重新觀看一個黑夜中的自然,彷彿我們看到不同以往的表現方式。
陳:你比較屬於用比較感性的眼睛去觀看大家不注意到的視角、影像,你怎麼去看待機械之眼和感性之眼這兩個怎麼樣對照,你內在觀看的時間是什麼?遮色片可以用電腦製入光,相對之下,你又用感性的文字去做對照所以,你怎麼看機械之眼?
林冠名 《暮》 2019, HD影像、彩色、無聲, 8'45" (循環播放) 圖:藝術家提供
林:其實我都對我的作品有一個尺寸的想像,我對我每件(幾乎啦)的影像自己都設定它應該要很大,那個大小如果可以投影得跟我在那個現場看一樣大是最好,因為我覺得那個東西才會變成一種更微妙的差異,也就是說,其實我都很希望我的影像它就是“影像的風景”,你今天來到這個展場看到我這影像,因為它的巨大,所以某種程度變成一種風景,但這個風景只存在在這個影像裡面,跟我們在同樣的自然環境中看到的不一樣。就像入口這件作品,他就是能夠多大就多大.讓人家看到這影像:我在拍攝夕陽的過程,因為我的剪輯所以它只存在在影像裡面,它拍攝是來自這個現實但它與現實有一個很微妙關係。希望觀眾它是投入在影像裡面,而不是在看我的影像。所以看這些影像.比較像是用身體在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在感受。
陳:寫實的影像跟想像的影像中間的差異或縫隙在哪裏?
林:我拍攝那些影像的當下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,都是看到奇特的影像所以好奇拍攝下來,看到漂亮的影像所以拍攝下來。所以我們肉眼看到景象時,我們要拍攝影像時都是“構圖”,海平面要在畫面幾分之幾,當我在構築影像的過程裡,這件事已經跟對象物無關了,對象物它好像變成在畫面中很單純的、造型的、元素上的拼貼,今天可能設定月亮在哪個位子、太陽在哪個位子、水平在哪個位子。所以我覺得中間的縫隙就是:當我要讓它(現實)成為影像的時候,某種程度上,那個縫隙就出來了,縫隙就會跟現實之間有一些脫離的關係。
陳:你怎麼樣去處理未來性的時間?或是下次個展會處理什麼樣的問題?
林:其實我今年有聲請國議會的計畫,打算去拍桂林路的二手電器電視行那條.從他們都賣映像管電視到現在都賣平面電視,期間的變化,想在期間可能透過訪問的方式問店家,因為他們都會修電視,從修映像管電視到修平面電視,因為這個技術應該不太一樣但他們竟然都會,想從他們銷售二手電視的過程裡面去挖掘他們對這樣(轉變)的感受性的內容(出來).
陳:非常期待,這也是處理過去類比時代跟現在數位時代的問題。
陳:寫實的影像跟想像的影像中間的差異或縫隙在哪裏?
林:我拍攝那些影像的當下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,都是看到奇特的影像所以好奇拍攝下來,看到漂亮的影像所以拍攝下來。所以我們肉眼看到景象時,我們要拍攝影像時都是“構圖”,海平面要在畫面幾分之幾,當我在構築影像的過程裡,這件事已經跟對象物無關了,對象物它好像變成在畫面中很單純的、造型的、元素上的拼貼,今天可能設定月亮在哪個位子、太陽在哪個位子、水平在哪個位子。所以我覺得中間的縫隙就是:當我要讓它(現實)成為影像的時候,某種程度上,那個縫隙就出來了,縫隙就會跟現實之間有一些脫離的關係。
陳:你怎麼樣去處理未來性的時間?或是下次個展會處理什麼樣的問題?
林:其實我今年有聲請國議會的計畫,打算去拍桂林路的二手電器電視行那條.從他們都賣映像管電視到現在都賣平面電視,期間的變化,想在期間可能透過訪問的方式問店家,因為他們都會修電視,從修映像管電視到修平面電視,因為這個技術應該不太一樣但他們竟然都會,想從他們銷售二手電視的過程裡面去挖掘他們對這樣(轉變)的感受性的內容(出來).
陳:非常期待,這也是處理過去類比時代跟現在數位時代的問題。